1840年6月
英国舰队驶进广东海面,封锁珠江口,进行挑衅,鸦片战争开始。
1841年初
英军扩大侵华战争。
1842年8月
英国军舰驶抵南京下关江面,列队架炮,扬言攻城。清政府屈服求和,鸦片战争宣告结束。中英两国代表在南京议和。英国侵略者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主要内容有: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关税税率,中国须同英国商定。中国从此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1844年
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的签订,扩大了列强的侵略权益。如美国兵船可任意到中国各通商港口“巡查贸易”;允许法国天主教在通商口岸自由传教,修建坟地,清朝地方政府负责保护教堂和坟地等等。
19世纪四五十年代
外国商人在中国通商口岸开办了一些船坞和工厂,剥削中国广大劳动人民。中国无产阶级就先于中国资产阶级在外商企业里诞生了。中国无产阶级主要来源于破产的农民和手工业者。它是中国新生产力的代表。
1851年初
洪秀全在桂平县金田村宣布起义,建号“太平天国”。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南京)后,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废除封建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它是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突出反映了农民阶级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
1856年秋
英国借口“亚罗”号事件,悍然出动军舰袭击广州城;法国借口“马神甫事件”,同意和英国共同出兵。第二次鸦片战争开始了。
1858年
俄、美、英、法四国强迫清政府分别签订了《天津条约》,外国军舰和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
中俄《瑷珲条约》割占中国东北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六十多万平方公里。到19世纪80年代,俄国趁火打劫侵吞了我国北方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公里领土。
1860年
英法联军洗劫并焚毁了北京西郊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圆明园,占领北京。签订了中英、中法《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
1861年初
清朝设立总理各国事物衙门,通称“总理衙门”,简称“总署”。它是主管外交、通商及其他洋务事宜的中央机构,位居六部之上。总理衙门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常设的外交机构。它加强了清朝同外国的联系,但更有利于列强控制清朝的内政外交,是清朝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的标志。
19世纪六七十年代
中国资本主义工业在上海、广东、天津等沿海地区兴起了。上海发昌机器厂、广东南海县继昌隆缫丝厂、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都是早期著名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产生。
19世纪60到90年代
总理衙门是推动洋务运动的中央机构,洋务派的势力在掌握地方实权的总督和巡抚方面,他们掀起了一场名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
1864年夏
洪秀全病逝,湘军攻破天京,天京的陷落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1883年-1885年
中法战争全面爆发,中国军队的节节胜利,粉碎了法国侵略者利用越南为基地进攻中国的狂妄计划,并且导致法国茹费理内阁的倒台。清政府决定“乘胜即收”,向法国求和,签订《中法新约》后,法国不仅达到了侵略越南的目的,还最先取得在中国修筑铁路的特权。法国势力从此伸入我国云南、广西,中国西南的门户被打开了。当时的社会舆论对于清政府在胜仗之后反而停战求和,极为愤慨!
中法战争结束后,清政府鉴于台湾在国防上的重要地位,1885年在台湾建立行省。
1894年7月
日本海军在朝鲜丰岛海面袭击中国的运兵船,不宣而战。8月,清政府被迫对日宣战。历史上称这次战争为甲午中日战争。甲午战争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894年7月到9月,主要战役有平壤战役和黄海战役。日军占领平壤并取得了黄海海域的制海权;第二阶段从1894年10月到第二年4月,主要战役有辽东战役和威海战役。日军占领旅顺实行野蛮大屠杀,并占领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在西方列强支持下企图征服朝鲜、入侵中国而挑起的侵略战争,以中国的失败而告终。
1895年
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主要内容有: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日本轮船可沿内河驶入以上各口;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它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给近代中国社会带来严重危害:台湾等大片领土割让,进一步破坏了中国主权的完整;巨额赔款加剧了中国人民的负担;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内地;列强援引“利益均沾”,争先在中国开设工厂,进一步掠夺中国的原料和廉价劳动力,严重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19世纪90年代
帝国主义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
1898年初
康有为呈递了《应诏统筹全局折》,请求光绪帝确定维新变法政策。这个奏折实际上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施政纲领。
1898年6月
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开始变法,史称戊戌变法。从6月11日到9月21日,新政共推行了103天,所以又称“百日维新”。
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同时又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符合中国历史发展趋势,具有进步意义。这对于激发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起了重要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资产阶级维新派采取改良的办法,把希望完全寄托在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在慈禧顽固势力的进攻面前,他们又寄希望于袁世凯和外国侵略者,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戊戌变法最终失败。
1900年6月中旬
“扶清灭洋”的义和团战士和爱国清军,包围北京西什库教堂和东交民巷使馆区,发动猛烈进攻。不久,清廷对外宣战。义和团运动达到高峰。八国联军侵略中国,从天津进犯北京。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下,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失败了。
1901年9月
清政府被迫与英、俄、德、法、美、日、意、奥以及比利时、荷兰、西班牙11国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主要内容有: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由各国派兵保护;拆除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吏,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加入反帝性质的组织;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清政府同意将各条约中通商行船的内容加以修订,以便利帝国主义扩大对中国的侵略等。
《辛丑条约》是帝国主义国家强加给中国的一个严重的不平等条约。从此,清政府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完全确立,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了。
1905年
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8月通过了同盟会章程,推举孙中山为总理,以他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政治纲领,并决定创办《民报》为同盟会的机关刊物。中国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把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主”三大主义,简称三民主义。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它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但是,三民主义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要求,也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这就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任务。
1911年4月
黄兴在广州率领起义军猛攻总督衙门,起义军与清军发生激烈巷战,因寡不敌众而失败。72具烈士遗骸被合葬在广州郊外黄花岗,史称“黄花岗起义”。
1911年10月10日
湖广总督在武昌实行全城戒严,按名册大肆搜捕革命党人。革命处于群龙无首的状态,形式极为严峻。一部分革命党人自行联络,继续发动起义。当晚,新军工程营的革命党人熊秉坤、金兆龙等率领士兵鸣枪冲出营房,占领楚望台军械库。震动中外的武昌起义爆发了。经过一夜激战,革命军占领武昌。12日,武汉三镇全部光复。历史上称这次革命为“辛亥革命”。起义成功后,湖北军政府成立,黎元洪任都督,宣布废除宣统年号,改为黄帝纪元。
1912年1月1日
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成立。中华民国定都南京,采用五色旗为国旗,改用公历,以中华民国纪元,1912年为民国元年。会议选举黎元洪为临时副总统,接着成立了临时参议院。以孙中山为首的南京临时政府诞生了,它是一个以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主体的政府。孙中山领导的南京临时政府在很短的时间内,颁布了一系列法令和措施。这些法令和措施对于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和文化教育以及改革社会风气,都起了积极的作用。
1912年春
孙中山在南京颁布了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此法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国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约法还特别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总理对总统要办的事项如不同意,可以驳回;总统颁布命令须由内阁总理副署才能生效。革命派企图用《临时约法》来限制袁世凯独裁,维护共和制度。《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1912年2月12日
宣统帝正式下诏退位,统治中国二百六十多年的清王朝结束了。清帝退位的第二天,袁世凯通电声明赞成共和,孙中山向南京参议院提出辞职。接着,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
1912年3月
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正式解除临时大总统职务,临时政府迁往北京。这样,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篡夺了。
1913年春
袁世凯制造了“宋教仁案”,遭到国内舆论的谴责。孙中山、黄兴号召南方各省起来反袁,掀起了“二次革命”。7月,江西都督李烈钧在湖口誓师讨袁。随后,江苏、广东、安徽等南方数省相继独立。但是,国民党力量涣散,“二次革命”很快被镇压下去。袁世凯的势力更加巩固,迫不及待地要登上正式大总统的宝座。他破坏先制定宪法、后选举总统的法定程序,强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
1915年
袁世凯为了称帝费尽心机,他的倒行逆施,遭到举国反对。孙中山发表《讨袁宣言》,号召人民起来,维护共和制度。梁启超发表《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一文,也反对袁世凯称帝。
1915年底
原云南都督蔡锷与李烈钧、唐继尧等在云南通电讨袁,宣布云南独立。他们组织护国军,向四川、贵州和两广进兵。北洋军节节败退,各省纷纷独立。
1915年
陈独秀在上海创办了《新青年》,大量发表抨击尊孔复古的文章,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著名教育家蔡元培任校长的北京大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活动基地。
1916年
袁世凯众叛亲离,被迫于3月22日取消帝制,但还想继续当大总统。孙中山发表《第二次讨袁宣言》,号召人民将反袁斗争进行到底。不久,袁世凯在绝望中死去。
1917年夏
袁世凯的原部下张勋率领“辫子军”北上,以调停“府院之争”为名,进入北京。逼迫黎元洪解散国会,拥戴清废帝溥仪复辟,恢复“宣统”年号。黎元洪被迫躲进外国使馆。张勋的复辟活动遭到全国人民的一致反对,孙中山发表《讨逆宣言》,强调“此次讨逆之战,匪特为民国争生存,且为民族反抗武力之奋斗”。各地各界群众纷纷召开大会,发表通电,声讨张勋的复辟。复辟丑剧仅12天就迅速收场了,溥仪再次退位。
1917年秋
赞成孙中山护《临时约法》主张的国会议员,在广州召开非常国会。成立了护法军政府,选举孙中山为大元帅,护法运动开始。
1918年
孙中山辞去大元帅的职务,离开广州。护法运动失败了。
1918年
我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接连发表了《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他指出,俄国革命“是立于社会主义上之革命”,是“世界人类全体的新曙光”。他号召人民向俄国学习。在中国大地上,李大钊第一次举起了社会主义的大旗。
新文化运动在国内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中国知识分子在运动中受到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对五四运动的爆发起了宣传动员作用;后期传播的社会主义思想,为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所接受,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
1919年初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在巴黎召开和平会议,中国政府代表提出:废除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取消“二十一条”,收回日本在大战时夺去的德国在山东的特权。美英等国操纵会议,无理拒绝中国的正义要求。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成为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
1919年5月4日
北京大学等校三千多名学生,在天安门前集合,举行示威游行。他们高呼:“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的口号。他们一致要求惩办卖国贼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愤怒的学生还点火烧了曹汝霖的住宅。北洋军阀政府进行镇压,逮捕了许多学生。“五四运动”全面爆发。各地学生罢课,工人罢工,商人罢市,运动的中心由北京移到了上海。工人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给北洋军阀政府重大压力。军阀政府被迫释放被捕的学生,罢免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三人的职务。此后,全国人民为拒签和约进行斗争,在巴黎的中国代表没有在和约上签字。五四爱国运动取得初步胜利。
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青年学生在运动中起了先锋作用。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在运动后期发挥了主力军作用。李大钊、陈独秀等先进知识分子指导和推动了运动发展,并起了领导作用。
五四运动波及全国二十多个省,一百多个城市,比辛亥革命有更广泛的群众基础,它的伟大功绩在于“启导广大人民的觉悟,准备革命力量的团结”。
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思想基础。
十月革命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五四运动发生在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以后,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1921年7月23日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秘密举行。参加大会的有各地共产党地方组织选派的代表毛泽东、董必武等13人,代表全国五十多个党员。共产国际的代表马林等列席了会议。
大会正式决定建立中国共产党,通过了党的纲领。纲领的主要内容是:规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党的奋斗目标是用无产阶级军队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实现共产主义。大会确立党成立以后的中心任务是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大会还选举了党的中央领导机构中央局,陈独秀为书记,李达、张国焘分管宣传和组织工作。
中共“一大”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国共产党与以往任何政党都不同。它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为奋斗目标,进行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它是新型的无产阶级的革命政党,不仅代表工人阶级的利益。它的诞生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光明和希望。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1922年7月
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召开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它的中心任务是制定党的民主革命纲领: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大会还指出,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是民主革命的动力。这样,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人民面前,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大会还决定中国共产党加入共产国际,为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从此,中国共产党为实现民主革命纲领进行不懈斗争。